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ahjtzx.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ahjtzx.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ahjtzx.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ahjtzx.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向共和国75周年华诞献礼 地质丰碑耸陇原_乐鱼棋牌app下载-乐鱼棋牌官网

乐鱼棋牌官网

Quick guide

学术动态

首页 > 教学科研 > 学术动态

向共和国75周年华诞献礼 地质丰碑耸陇原

发布时间:2024-12-06 14:11:07 来源:乐鱼棋牌官网     点击:23

  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这一结论在甘肃省得到了历史性的验证。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而中国当时被定性为“贫镍国”,从国外进口一吨镍要用73吨小麦或15吨优质对虾,要动用国库1吨镍必须经国务院核准、副总理审批。1953年,我国真正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找镍矿就成了新中国地质工作者们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958年,金川镍矿发现;1959年,因矿金川公司成立;20世纪60年代,金川开拓者艰苦创业,建成了我国第一条镍生产线,结束了我国缺镍的历史。2023年,金川集团镍产量居世界第三,钴产量居世界第五,矿产铂族金属产量亚洲第一,铜产量国内第四,成为甘肃省惟一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同年实现利税总额176亿元、利润108亿元、营业收入3530亿元、工业总产值2531亿元。

  如今,金川集团、酒钢集团、白银有色集团并称为甘肃省有色金属支柱型企业,特别是金川集团堪称支柱型企业中的支柱。

  前不久,中国矿业报社记者到甘肃省,一路调研了甘肃省自然资源厅、甘肃省地矿局、甘肃省有地勘色局、金川集团、白银有色集团、金徽矿业等多家单位,看到很多地质勘查、矿山建设的历史印迹。抚昔思今,矿业的脉搏触手可及。

  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地质工作者在甘肃境内先后发现和勘探了白银厂铜矿、镜铁山铁矿和金川镍矿。在发现这些矿产资源之前,这一些地方并不知名,甚至没有名字,因矿设企,因企设市,白银、嘉峪关、金昌三个矿业城市拔地而起,由此奠定了甘肃省的工业基础。为了纪念地质工作者的丰功伟绩,原地矿部与甘肃省人民政府在钢城嘉峪关、镍都金昌、铜城白银立了三座地质工作者纪念碑,以志其史,以彰其功。

  三座纪念碑的正面分别题写着“纪念钢城的开路先锋”“献给祖国镍都的开拓者”“献给铜城的开拓者”,纪念碑背面分别记载了地质工作者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取得卓越找矿战绩的历程,并镌刻了重大贡献者的名字。

  “献给祖国镍都的开拓者”纪念碑碑文记载,1958年,甘肃省地质局祁连山地质队(现甘肃省地矿局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汤中立等,根据报矿材料,在工程师陈鑫的协助配合下,发现了金川镍矿。2004年5月3日下午,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省代表团讨论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深情地说:“我对金川这一个地区是有感情的,如果当时金川不下决心钻机再往深打孔,就不会有今天的金川。这个谁有功劳呢?汤中立是有功劳的。”据甘肃省地矿局展览馆记载,1966年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后就分配到甘肃省地质局,在1982年调任原地矿部工作之前,一直在甘肃省地质局工作,并在1981年至1982年期间任甘肃省地质局副局长。汤中立现为我国矿产勘查专家、矿床地质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白银市是少有的以贵金属命名的城市,新中国成立初期被誉为“中国铜城”。因此,会有不少人好奇地问:白银市真的有很多银子吗?明明是白银为什么又被誉为“铜城”?

  白银作为古代货币材料,备受重视自是情理当中。据《皋兰县志》记载,在明朝洪武年间,这里就有开采金银的活动,顶级规模时,“矿工三四千”“日出斗金、集销金城”,官方在此设置了采炼机构“白银厂”,城市因此得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宋叔和等人组成的641考察队对这个地方进行了详查,于1953年提交地质报告,确定为大型黄铁矿型铜矿床。国家把白银矿床的开发列入“一五”计划156个重点项目。1953年4月,重工业部西北办事处成立“白银厂铜矿筹备处”,1954年9月成立“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开始白银矿床的开发,1956年开始露天采矿大爆破基建施工,拉开了露天矿大开发的序幕。

  当时的白银是“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有沟无流水、风吹石头跑”的戈壁荒滩,来自五湖四海的创业者,居无定址、食无定时、行无定点,喝苦水、啃干粮、住帐篷、点油灯、斗风沙、战寒暑,当年开工,当年就实施了举世闻名的三次大爆破工程,其中最为震撼的是1956年12月31日的第三次大爆破。这次大爆破开掘坑道5916米、炸药硐室11933立方米,充装炸药9374吨,爆炸面积40万平方米,岩石剥离量903万立方米,将上部山体整体削平了50米,尘土和砂石直冲霄汉,高达420多米。这就是当时我国首次、世界罕见的万吨级矿山大爆破,拉开了白银露天矿山大开发的序幕。

  钢城的“开路先锋”同样书写了一段奋斗的历程。1955年秋,原西北地质局五队地质员秦士伟等,发现了桦树沟铁矿;同年12月,甘肃省委将该地定名为镜铁山。为了加速勘探,西北地质局组建了六三四队(后称镜铁山地质队),1500名地质勘探队员经过3年艰苦努力,到1958年10月,完成了桦树沟、黑沟、头道沟、白尖、夹皮沟等矿区的地质勘探工作,探明了镜铁山大型铁矿,为建设我国西北地区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酒泉钢铁公司提供了资源,酒泉钢铁公司也是我国西北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1980年,原地质部授予该队“地质找矿重大贡献单位”光荣称号。

  甘肃省是全国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之一,省内地层发育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强烈,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形成了北山、阿尔金山、龙首山、祁连山和西秦岭等重要造山成矿带,赋存有金、铜镍、铅锌、钨、钒、“三稀”和晶质石墨等重要矿产资源。在各条造山带之间还分布有14个沉积盆地,富集石油、铀、地热、氦气等能源资源。

  截至2022年底,甘肃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90种(含亚矿种)。其中,已查明资源储量的134种,占甘肃省已发现矿种的71%;未查明资源储量的56种,占甘肃省已发现矿种的29%。

  甘肃省主要有3家地勘单位,分别是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甘肃煤田地质局,看名称即知其工作重点。

  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立足“国家所需、甘肃所能”,突出“省内优势、地方特色”,全方面实施甘肃省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高矿产资源供给能力和保障水平。

  该局2023年围绕优势成矿区带和战略性优势矿种,划定了“北山铜镍金矿资源基地”“红川-西沟铜镍矿资源基地”“龙首山镍钴矿资源基地”,以及“宕昌-西成金锑矿资源基地”“甘南-陇南金矿资源基地”等5个大型资源基地范围。在划定的大型资源基地范围内,填平补齐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1∶5万矿产地质调查,圈定找矿靶区,为区块优选提供相关依据;在重点调查区和重点勘查区内选取矿权空白区,筛选成矿有利区域,通过部署大比例尺矿产地质调查,结合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快速勘查评价技术及工程验证,提交勘查区块;围绕重点勘查区及重要矿山开展找矿预测,提交具备达到大型资源基地潜力的区块,撬动各方投资勘查增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

  自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共承担地质勘查项目955个,总经费15.18亿元;新发现矿产地72处、矿致异常121处;新增资源量:金96吨、铜7万吨、镍4.5万吨、铁矿石5126万吨、钒氧化物68万吨、晶质石墨562万吨、萤石127万吨、石英岩2.26亿吨。

  自2022年以来,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承担完成的地勘基金项目在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挂牌出让29个,成功出让22个,挂牌底价60993万元,成交总金额86743万元。该局找矿成果得到了市场的充分认可,目前有5宗探矿权、10个基金勘查项目已纳入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出让清单,以达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要求。

  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建局50余年来,取得了丰硕的地质找矿成果,他们先后发现和探明了甘肃省第一大型铅锌矿床(成县厂坝)、第一大型钨钼矿(肃南小柳沟)、第一大型独立银矿(肃北石硐沟)、第一大型钼矿(武山温泉)、第一大型钨矿(敦煌小独山),以及礼县李坝金矿、金山金矿等超大型和大型金矿床多处,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

  该局切实把“国之大者”和地勘事业发展结合起来,锚定工作重点,聚焦重点地区、优质矿产、优势技术,全力以赴实现找矿突破,确保甘肃省资源禀赋好、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大的矿产资源增储上产。2023年,该局共实施地质勘查项目136个、总经费2.29亿元,地质找矿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的总体目标任务是紧密结合甘肃省五大矿产资源基地建设,围绕北山、北祁连、西秦岭等重要成矿区带和大中型矿山深边部,聚焦重点矿种,优化勘查布局,以金、铁、铜、钨、钼、铅锌、锑、新型非金属材料等矿产为主,并兼顾锂、钴等新兴能源矿产,部署开展科学研究和找矿工作,力争在重要成矿区带制约找矿突破关键地质问题上取得成果,在国家战略性矿产和甘肃省优势矿产找矿上取得重要进展。“十四五”时期,该局将累计提交金资源量20吨、铜10万吨、铁2000万吨、钼1.5万吨、铅锌96万吨。

  自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甘肃煤田地质局重点围绕煤炭资源开展勘查工作,开展地勘项目97个,提交查明煤炭资源量26.36亿吨,尤其是完成的山丹县东水泉东煤炭勘查项目提交查明煤炭资源量1.52亿吨,为甘肃省紧缺的炼焦用煤。该局按照“以点带面、重点突破”的思路,开展煤炭、金属非金属矿找矿前景研究和靶区优选,圈定勘查靶区100余处;全力配合甘肃省自然资源厅,2022年以来出让煤炭矿业权47宗(探矿权25宗、采矿权22宗),出让煤炭资源量超100亿吨,实现出让收益415.54亿元;主动靠前服务,充分的发挥技术优势,仅用半年的时间,完成了灵台县百里东南部煤炭普查,查明资源量2.2亿吨并成功出让矿业权,实现收益42亿元,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集中优势力量,跟进实施景泰县郭家台煤炭详查和勘探等12个矿权后续勘查项目,合同额5.7亿元,目前已有5宗矿权取得了项目核准,新增产能1950万吨/年。下一步,该局将聚焦河西缺煤地区、中部老矿区深部和外围,以及陇东地区等重点区域开展地质找矿工作。

  近年来,甘肃省自然资源系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矿产资源规划、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全过程,全力推进绿色矿山和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充分的发挥绿色矿山企业标杆引领作用,推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高质量发展。

  2018年,原甘肃省国土资源厅、甘肃省财政厅等六部门印发《甘肃省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方案》,发布《甘肃省省级绿色矿山建设要求和评定办法》,标志着甘肃省绿色矿山建设由试点探索转向全方面推进阶段。2021年5月,甘肃省区域标准《绿色矿山建设规范》颁布实施,绿色矿山建设进入有规可依的新阶段。2023年1月28日,甘肃省自然资源厅等十三部门印发《甘肃省高质量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建立多部门协同管理机制,高质量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绿色矿山企业引领矿业发展。自2010年国家启动绿色矿山建设试点工作以来,甘肃省先后组织4批24家矿山企业组织绿色矿山建设试点工作,探索绿色矿山建设模式和经验,取得明显成效。“十四五”时期,甘肃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68家矿山企业入选绿色矿山名录(其中国家级绿色矿山22家、省级绿色矿山46家),初步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资源绿色开发和产业绿色发展模式,涌现出金徽矿业郭家沟铅锌矿、金川集团白家嘴子铜镍矿等标杆绿色矿山企业,有力推动了矿山由“工业化”向“生态化”转变、矿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资源开发利用由“粗放浪费”向“集约高效”转变。

  金徽矿业郭家沟铅锌矿作为绿色矿山标杆,在矿山建设前期,开发设计团队历时1年,考察学习国内外20多家知名矿山和设备制造厂家,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建设“中国领先、世界一流”的“生态型、环保型、安全型、旅游型、数字化”绿色矿山目标定位,精心谋划、科学实施,按照“避免今后打补丁”的原则,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资源开发全过程,从设计、建设、设备选型等方面一次性建成绿色矿山。

  甘肃省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和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域的交汇处,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区、北方防沙带建设区、黄河长江等重要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甘肃省委、省政府以国家生态建设总体战略部署为支柱,将“两屏三带”国家生态安全战略中的甘肃功能区细化为“四屏一廊”生态安全屏障:河西祁连山内陆河生态安全屏障、甘南高原地区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南部秦巴山地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和中部沿黄河地区生态走廊。通过持续开展水土流失治理、森林草原保护、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等重大行动,甘肃省生态修复成效初显。

  2020年9月,自然资源部下发《关于开展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就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作出部署。甘肃省自然资源厅以推动甘肃省生态安全屏障、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为统揽,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按照“四水四定”原则,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编制实施《甘肃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指导全省生态修复工作和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科学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依据,以“四屏一廊”生态安全格局为基础,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以全省国土空间为对象,统筹开展各类生态修复任务。

  2021年5月,甘肃省申报的“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实施的10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建设项目。该项目针对甘南黄河上游黄河流域、洮河流域和大夏河流域3条流域不同的水源涵养特征和明显问题,部署“抑沙-护草-育林-治山-退田-养水”工程,实施范围划分三大治理区12个治理单元,项目总投资50.05亿元,申请中央财政奖补资金20亿元。截至目前到位资金19.5亿元,通过护山、保水、治湖、扩林、调田、护草、固沙等措施,完成历史遗留矿山、土地、湿地、森林、草原等修复治理面积168.45万亩。

  2021年7月,根据自然资源部统一部署,甘肃省历史遗留矿山核查工作全面启动,通过“三上三下”3轮审核模式,2022年11月,甘肃省成果数据全部通过自然资源部审核,全面查明了全省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的数量、分布、损毁土地面积和权属、主要生态问题等基本情况。经调查,甘肃省历史遗留矿山图斑共计6041个,涉及损毁总面积22508.65公顷。其中未治理矿山图斑4256个,涉及损毁面积17266.09公顷。截至目前,甘肃省累计投入资金6.56亿元,实施56个项目,预期复垦5743.2公顷,治理历史遗留矿山图斑1785个。

  资源优势加速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变。截至目前,甘肃省出让矿业权526宗,成交总价515.10亿元。自2022年以来,甘肃省自然资源厅深入分析甘肃陇东煤炭资源出让遗留问题症结,研究制定一揽子措施破解,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和创造性的工作。他们通过调整煤炭基准价,按照“即退即缴”原则,成功出让6个井田,实现收益111.0535亿元,使困扰甘肃陇东地区经济发展十年之久的历史遗留难题得以化解,2022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印发《助力矿山企业纾难解困加速推进复工复产工作方案》,牵头建立12个省直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议事协调机制,按照“省级统筹、部门指导、市县落实、分类施策、快速推进”的工作思路,“一矿一策”推进甘肃省360家(省、市、县)停工停产矿山逐步复工复产,拉动投资31亿元,努力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产业优势转化。

  矿山越来越智能化。龙首矿是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最早筹建、最早开发的矿山单位。近年来,龙首矿按照“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从第一列“5G+无人驾驶电机车”到“5G智能巡检机器人”上线运行,从智能化“一键充填”到“5G+矿区智能供暖系统”,从“井下通风智能联动”到“VR矿山虚拟实训安全教育”龙首矿一直站在金川矿山数字化建设的前沿,目前,该矿已基本实现了生产系统的自动化和管理系统信息化,打造了新的矿山数字化赋能样板示范工程,为金川矿山高水平发展汇聚了新动力。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示范点特色鲜明。地处陇南徽县的金徽企业是一家民营矿企,他们特别开设了一个硕大的党建展厅。“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非公有制企业的今天。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非公有制企业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金徽企业相关负责人道出了党建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表示,办企业不能只是自身发展,一定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对国家有奉献、对社会有贡献、给员工以福祉;坚持爱党爱国、依法办企、守正创新、共融共赢,金徽企业才能实现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

  记者在调研时了解到,徽县,长征时期红二方面军曾在此留下了光辉足迹,任弼时是红二方面军主要领导人之一。1950年,主席给留苏学生任湘题词“开发矿业”,任湘后来成为中国的地质学家、中国地热之父。“开发矿业”题词,激励着几代人为祖国找大矿、找好矿,任湘表示“题词早已不再是我个人的私产”。后来,任湘年事渐高,人们才逐渐知道任湘是任弼时的侄子。而在几年前,记者也曾采访过任湘。

  如今在这片热土,金徽企业已成为甘肃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示范点,正在积极争创全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示范点,并已搭建起党建工作的四梁八柱。公司党支部推进“六项建设”,即政治建设标准化、组织建设标准化、组织生活标准化、队伍建设标准化、基础保障标准化、考核评价标准化。